大四上在台科大旁聽梁容輝老師的資訊設計,課堂上一份一份的筆記造就了這個Blog。整理筆記的過程中,當初寫下的短短一句話或一幅小圖所蘊含的概念往往很大。課堂上的思緒常常是跳躍的,因此筆記也是如此。兩個主題之間看似沒有關連,其實最後都能回歸到設計師的最終關懷,對於改善人的生活,對於發現美的事物。
最近發現在Flickr上到處瀏覽實在有趣。只要找到一張照片作為起點,就可以從誰喜歡這張照片,以及這張照片的作者喜歡哪些照片,逐步的把這個由人與照片所構築的網路擴大。許多好作品就能這麼簡單的被發現。
看到各種不同的鏡頭,各種不同的角度,不同的國籍,各種怪異的,美麗的,可愛的,性感的不同觀點,是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!
另外,很久以前玩過的一個網站,Spell with Flickr。
Trumpeter Design Group
Sunday, February 10, 2008
Thursday, February 7, 2008
2007/1121 More on Interactive Art
在Cool Hunting Video上看到Bruce Shapiro的介紹。
我們藉由物體的形狀、材質及大小,直覺或藉由經驗連想到物體的Affordance以及Gestalt。之後,我們與物體之間形成Dynamic。
Interactive Design訴求以Metaphor與使用者快速的溝通,藉由Gestalt讓使用者快速上手,節省使用者閱讀使用手冊的時間。但Interactive Art則否。
我們藉由物體的形狀、材質及大小,直覺或藉由經驗連想到物體的Affordance以及Gestalt。之後,我們與物體之間形成Dynamic。
Interactive Design訴求以Metaphor與使用者快速的溝通,藉由Gestalt讓使用者快速上手,節省使用者閱讀使用手冊的時間。但Interactive Art則否。
Labels:
affordance,
bruce shapiro,
gestalt,
interactive art,
interactive design,
note
Tuesday, February 5, 2008
2007/1121 Metaphors for Computer Input
Desktop Metaphor至今不變。

Dynamic Graphics Project的Bumptop。
Virtual Interactive Simplexity的Liquid Browsing。
Metaphor的三個層次。
Mechanism
Dynamics
Aesthetics
Mechanism所追求的是有效率的完成工作,Dynamics關注人機溝通方式的節奏與流暢度,在於降低互動的Friction,而Aesthetics在乎的自然是美感了。
用簡單的分類來表達,就像是工學院專注於Mechanism,設計學院於Dynamics,而藝術學院於Aesthetics。但對於設計師而言,主要的關注是什麼?如何在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是在設計時需要思考的主要課題。做設計時不能不想美學,專注於藝術的同時也不能不懂Mechanism。
Bumptop比較像是Interactive Design,關注Dynamics。而Liquid Browsing則偏向Digital Art,關注的是Aesthetics。
在尋找Metaphor時,必須考慮使用情境的Context,以及小眾的使用者。

Dynamic Graphics Project的Bumptop。
Virtual Interactive Simplexity的Liquid Browsing。
Metaphor的三個層次。
Mechanism
Dynamics
Aesthetics
Mechanism所追求的是有效率的完成工作,Dynamics關注人機溝通方式的節奏與流暢度,在於降低互動的Friction,而Aesthetics在乎的自然是美感了。
用簡單的分類來表達,就像是工學院專注於Mechanism,設計學院於Dynamics,而藝術學院於Aesthetics。但對於設計師而言,主要的關注是什麼?如何在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是在設計時需要思考的主要課題。做設計時不能不想美學,專注於藝術的同時也不能不懂Mechanism。
Bumptop比較像是Interactive Design,關注Dynamics。而Liquid Browsing則偏向Digital Art,關注的是Aesthetics。
在尋找Metaphor時,必須考慮使用情境的Context,以及小眾的使用者。
Labels:
aesthetics,
computer input,
dynamics,
mechanism,
metaphor,
note
2007/1114 Interactive Art
互動設計,將行為經由Metaphor對應到不同的表現上。
未經設計的互動過程中,行為和表現之間是可用經驗預期的。

經過設計的互動,由Metaphor提供不同以往的對應,在平凡的行為中創造驚喜。
musicBottle即是一例。打開瓶蓋的行為通常對應著的是冒出香味的表現,放出樂音就是一個新的互動。

因此,互動設計的關鍵就在於找到Metaphor。
Metaphorical Art則是藉由不同的表現手法表現相同的中心思想,讓人有統一的感受。Richard Long的作品透過攝影、裝置及繪畫等不同的創作媒體,都讓人感受到雕刻。

貫穿Interactive Design與Metaphorical Art的作品,就稱為Interactive Art。

詩是暗喻,而使用手冊就是明示。
攝影是不是藝術?早期曾因為紀實攝影而起的爭議,如今經過時間的推移,本來是明示的紀實攝影,無意間變成了暗喻。時間與文化的差異也是發現Metaphor的重要因素。
未經設計的互動過程中,行為和表現之間是可用經驗預期的。

經過設計的互動,由Metaphor提供不同以往的對應,在平凡的行為中創造驚喜。
musicBottle即是一例。打開瓶蓋的行為通常對應著的是冒出香味的表現,放出樂音就是一個新的互動。

因此,互動設計的關鍵就在於找到Metaphor。
Metaphorical Art則是藉由不同的表現手法表現相同的中心思想,讓人有統一的感受。Richard Long的作品透過攝影、裝置及繪畫等不同的創作媒體,都讓人感受到雕刻。

貫穿Interactive Design與Metaphorical Art的作品,就稱為Interactive Art。

詩是暗喻,而使用手冊就是明示。
攝影是不是藝術?早期曾因為紀實攝影而起的爭議,如今經過時間的推移,本來是明示的紀實攝影,無意間變成了暗喻。時間與文化的差異也是發現Metaphor的重要因素。
Labels:
interactive art,
interactive design,
metaphor,
metaphorical art,
note
Saturday, February 2, 2008
2007/1114 工具與素材
素材是那些自始至終出現的,而工具則是在過程中出現,在結果裡看不到的。
在互動設計與科技藝術之中,電腦是素材還是工具?在原研哉的Design of Design之中提到,John Maeda認為電腦不僅是工具,更是素材。
所有不需要電腦可以做的一樣好的,都不是科技藝術。早在1940年代,Vasarely已經用畫筆在紙上呈現複雜的圖形,看上去就像是用電腦運算出來的一樣。
台灣人做事常常是用工具性的思考,而非素材性的思考。不斷的問自己,這要幹嘛?
林懷民說,年輕時的流浪是一生的能量。但流浪能幹嘛?並不能幹嘛。
所謂藝術家,就是把萬事萬物都當成素材。
在互動設計與科技藝術之中,電腦是素材還是工具?在原研哉的Design of Design之中提到,John Maeda認為電腦不僅是工具,更是素材。
所有不需要電腦可以做的一樣好的,都不是科技藝術。早在1940年代,Vasarely已經用畫筆在紙上呈現複雜的圖形,看上去就像是用電腦運算出來的一樣。
台灣人做事常常是用工具性的思考,而非素材性的思考。不斷的問自己,這要幹嘛?
林懷民說,年輕時的流浪是一生的能量。但流浪能幹嘛?並不能幹嘛。
所謂藝術家,就是把萬事萬物都當成素材。
2007/1114 互動設計與科技藝術前言
尋找可觸知使用者介面的Metaphor,就是尋找新的Medium。依據Bauhaus學派的理論,在思考如何運用一個新的Medium時,可將其分解為多個基本的Dimension,每個Dimension之中又可舉出多個Basic Element。之後,將Element彼此結合成不同的Composition,以求創造新的表現形式。
音樂因為抽象的本質,很早就有了旋律、節奏、音色等Dimension。
但繪畫不同。畫的像與不像的爭論直到1910年代Bauhaus學派的Kandinsky等人出現才告一段落。Kandinsky將繪畫的Dimension切割為顏色與形狀,並且經由許多練習作嘗試不同的組合。至此,視覺藝術不在為真實、宗教境界等目的服務,而造成這個改變的動力即是照相機的發明。畢竟,畫的再像也沒有相片像。
至此,繪畫解放了。
繪畫之後,建築也隨之解放。以基本幾何形狀構成的建築出現,不一定適合居住,卻是一種新的嘗試。台北市立美術館即為一例。
互動設計與科技藝術與傳統藝術有什麼不同?有了資訊科技作為新的工具,如果說擅長操作Illustrator就是科技藝術,那只是純粹是將工具升級,拿新的工具做舊的事罷了。如果仔細思考,我們是否沒有深入思考資訊科技這個新的工具的特性?
McLuhan提到媒體的「後照鏡」特性。在新的工具出現時,人們常常不知道它的用途,於是就拿新的工具做與以前相似的事。
媒體即「訊息的載體」,攝影不是油畫,不是水墨畫。在面對一個新的媒體時,我們也許要常常問自己,也許根本不是這樣用。
音樂因為抽象的本質,很早就有了旋律、節奏、音色等Dimension。
但繪畫不同。畫的像與不像的爭論直到1910年代Bauhaus學派的Kandinsky等人出現才告一段落。Kandinsky將繪畫的Dimension切割為顏色與形狀,並且經由許多練習作嘗試不同的組合。至此,視覺藝術不在為真實、宗教境界等目的服務,而造成這個改變的動力即是照相機的發明。畢竟,畫的再像也沒有相片像。
至此,繪畫解放了。
繪畫之後,建築也隨之解放。以基本幾何形狀構成的建築出現,不一定適合居住,卻是一種新的嘗試。台北市立美術館即為一例。
互動設計與科技藝術與傳統藝術有什麼不同?有了資訊科技作為新的工具,如果說擅長操作Illustrator就是科技藝術,那只是純粹是將工具升級,拿新的工具做舊的事罷了。如果仔細思考,我們是否沒有深入思考資訊科技這個新的工具的特性?
McLuhan提到媒體的「後照鏡」特性。在新的工具出現時,人們常常不知道它的用途,於是就拿新的工具做與以前相似的事。
媒體即「訊息的載體」,攝影不是油畫,不是水墨畫。在面對一個新的媒體時,我們也許要常常問自己,也許根本不是這樣用。
Labels:
digital art,
interactive design,
media,
note
Some Terms
media
material
tool
metaphor
paradigm
form
expression
affordance
gestalt
material
tool
metaphor
paradigm
form
expression
affordance
gestalt
Labels:
digital art,
interactive art,
interactive design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