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可觸知使用者介面的Metaphor,就是尋找新的Medium。依據Bauhaus學派的理論,在思考如何運用一個新的Medium時,可將其分解為多個基本的Dimension,每個Dimension之中又可舉出多個Basic Element。之後,將Element彼此結合成不同的Composition,以求創造新的表現形式。
音樂因為抽象的本質,很早就有了旋律、節奏、音色等Dimension。
但繪畫不同。畫的像與不像的爭論直到1910年代Bauhaus學派的Kandinsky等人出現才告一段落。Kandinsky將繪畫的Dimension切割為顏色與形狀,並且經由許多練習作嘗試不同的組合。至此,視覺藝術不在為真實、宗教境界等目的服務,而造成這個改變的動力即是照相機的發明。畢竟,畫的再像也沒有相片像。
至此,繪畫解放了。
繪畫之後,建築也隨之解放。以基本幾何形狀構成的建築出現,不一定適合居住,卻是一種新的嘗試。台北市立美術館即為一例。
互動設計與科技藝術與傳統藝術有什麼不同?有了資訊科技作為新的工具,如果說擅長操作Illustrator就是科技藝術,那只是純粹是將工具升級,拿新的工具做舊的事罷了。如果仔細思考,我們是否沒有深入思考資訊科技這個新的工具的特性?
McLuhan提到媒體的「後照鏡」特性。在新的工具出現時,人們常常不知道它的用途,於是就拿新的工具做與以前相似的事。
媒體即「訊息的載體」,攝影不是油畫,不是水墨畫。在面對一個新的媒體時,我們也許要常常問自己,也許根本不是這樣用。
Trumpeter Design Group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